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教育研究法
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 
開課學期
101-1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 
授課教師
陳伊琳 
課號
EduTch5329 
課程識別碼
P01 U237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-限5人,上課教室新聞所203。
總人數上限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1researchmethod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旨在培養修習者具備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能,除對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有所認識外,並且具備構思與撰寫研究計畫的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了解教育研究的意義、目的與性質。
二、認識教育研究的典範之爭及教育研究的類型。
三、認識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與相關技術。
四、能發掘有意義的教育問題,進而設計並撰寫教育研究計畫。
五、能激發從事教育研究的熱情。

 
課程要求
(一)授課方式:學生預習、教師講授、學生課堂參與討論、校外講者演講。
(二)評量方式:出缺席及課程參與情形(10%)、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、聆聽演講心得(20%)、個人研究計畫報告(40%)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出缺席及課程參與情形(10%)、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、聆聽演講心得(20%)、個人研究計畫報告(40%)。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:意義、目的與性質
陳伯璋(1990)。教育研究。載於黃光雄(主編),教育概論(頁445-490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潘慧玲(1996)。教育研究。載於黃光雄(主編),教育導論(頁341-368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教育研究的性質
馮朝霖、詹志禹(2010)。教育學門的特色與評鑑。教育研究月刊,200,28-35。
Paul, J. L. (2005).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ies of research and criticism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. Upper Saddle River, NJ: Merrill Prentice Hall.
Jörg, T., Davis, B., & Nickmans, G. (2007). Towards a new, complexity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.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, 2(2), 145-156.

教育研究的典範之爭
黃政傑(1987)。教育研究亟需擺脫量化的支配。載於載於中國教育學會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131-140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周愚文(1987)。教育學的科學研究之反省。載於中國教育學會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175-194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郭諭陵(2000)。教育研究典範的回顧與前瞻。教育研究資訊,8(6)(6), 89-108。
潘慧玲(2003)。緒論: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的取徑:概念與應用(頁1-34)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
科學哲學與教育研究、教育研究方法論
潘慧玲(2004)。緒論:學術探究的典範與新興取徑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1-23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楊深坑(2004)。科學哲學的新發展及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之展望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27-44)。臺北市:心理。
黃光國(2004)。科學哲學與學術創造力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45-69)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教育研究的方法與學術論文型態(哲學、史學、調查研究、實驗研究、個案研究、民族誌研究、傳記研究、現象學研究、行動研究等)
周文菁(2010)。教育學術論文的型態與研究方法。教育研究月刊,200,46-52。

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
吳清山、黃旭鈞( 2010)。我國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。教育研究月刊,200, 7-17。
張鈿富(2002)。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。教育研究月刊,100,11-17。
楊深坑(1999)。世紀之交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。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(1-14頁)。高雄市:麗文文化。
林玉体(1987)。臺灣三十年來教育學研究的檢討。載於賴澤涵(主編),三十年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(頁589-626)。臺北市:東大。

教育研究倫理
林天祐(2005)。教育研究倫理準則。教育研究月刊,132,70-86。

一般性教育研究法書籍舉隅
吳明清(1991)。教育研究: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。臺北市:五南。
王文科、王智弘(2012)。教育研究法(增訂第十五版)。臺北市:五南。
周文欽(2002)。研究方法—實徵性研究取向。臺北市:心理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課程介紹、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 
第2週
9/20  教育研究的新趨勢:教育行動研究
1. ﹡陳怡潔、胡士琳、梁瑞芸、謝宇斐(2004)。行動研究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的取徑:概念與應用(頁329-368)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2. ﹡ö陳彥樺(2005)。小學導師在班級輔導之教育行動研究。中正教育研究,4(1),99-120。
3. 陳惠邦(2004)。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:觀點與方法(頁433-451)。臺北市:心理。
4. 成虹飛(2004)。討論文章: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:觀點與方法(頁453-456)。臺北市:心理。
 
第3週
9/27  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:教育研究的意義、目的、性質與類型
1. ﹡陳伯璋(1990)。教育研究。載於黃光雄(主編),教育概論(頁445-490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2. ﹡潘慧玲(1996)。教育研究。載於黃光雄(主編),教育導論(頁341-368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3. öBridges, D. (2003). The discipline(s) of educational research. In D. Bridges, Fiction written under oath? Essay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(pp.33-50). London: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.
 
第4週
10/04  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
1. ﹡林玉体(1987)。臺灣三十年來教育學研究的檢討。載於賴澤涵(主編),三十年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(頁589-626)。臺北市:東大。
2. ﹡張鈿富(2002)。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。教育研究月刊,100,11-17。
 
第5週
10/11  教育研究的典範之爭
1.﹡潘慧玲(2003)。緒論: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的取徑:概念與應用(頁1-34)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2.郭諭陵(2000)。教育研究典範的回顧與前瞻。教育研究資訊,8(6)(6), 89-108。
3. ﹡黃政傑(1987)。教育研究亟需擺脫量化的支配。載於中國教育學會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131-140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4. 周愚文(1987)。教育學的科學研究之反省。載於中國教育學會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(頁175-194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 
第6週
10/18  科學哲學與教育研究、教育研究方法論
1.潘慧玲(2004)。緒論:學術探究的典範與新興取徑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:觀點與方法(頁1-23)。臺北市:心理。
2.﹡楊深坑(2004)。科學哲學的新發展及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之展望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:觀點與方法(頁27-44)。臺北市:心理。
3. ﹡黃光國(2004)。科學哲學與學術創造力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方法論:觀點與方法(頁45-69)。臺北市:心理。
 
第7週
10/25  教育研究的類型(實徵性研究、非實徵性)
1.﹡Ö Suissa, J. (2006). Shovelling smoke?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 philosopher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me.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, 40(4), 547-562.
2.﹡陳皓葳、高毓坤、黃聖明、陳宜君(2004)。歷史研究。載於潘慧玲(主編),教育研究的取徑:概念與應用(頁123-151)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 
第8週
11/1  研究問題的選擇與文獻探討
1. ﹡王文科、王智弘(2012)。教育研究方法(增訂第十五版)。臺北市:五南。第二章研究問題的選擇、第三章文獻探討。
2. ﹡黃寶園(2006)。心理與教育研究法。臺北市:華立。第二章研究流程。
3. 另可參考Cooper, H. M. (1989). Integrating research: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. London: Sage. 【高美英(譯)(1999)。H. M. Cooper著。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(Integrating research: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。】
 
第9週
11/08  研究計畫的撰寫(質性與量化教育研究體例比較)
1. ﹡王文科、王智弘(2012)。教育研究方法(增訂第十五版)。臺北市:五南。第七章研究計畫的撰擬與評鑑。
2. ﹡郭生玉(1999)。心理與教育研究法(第十六版)。臺北縣:精華書局。第十六章研究計劃的撰寫方法。
3.﹡黃瑞琴(1991)。質的教育研究方法。臺北市:心理。第二章研究設計。
 
第10週
11/15  本校校慶(停課一天) 
第11週
11/22  研究設計
邀請講者分享教育質性研究經驗 (講題:找故事、聽故事、說故事:質性研究者的能與不能;講者:蔡曉楓/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博士後研究員)
【個人聆聽演講心得(20%)】
 
第12週
11/29  教育研究方法—調查研究(分組報告)
【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】
 
第13週
12/06  教育研究方法—(準)實驗研究(分組報告)
【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】
 
第14週
12/13  教育研究方法—民族誌研究(分組報告)
【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】
 
第15週
12/20  教育研究方法—個案研究(分組報告)
【小組研究方法報告(30%)】
 
第16週
12/27  教育研究倫理課題之探討
1. ﹡林天祐(2005)。教育研究倫理準則。教育研究月刊,132,70-86。
2. 黃瑞琴(1991)。質的教育研究方法。臺北市:心理。第三章蒐集資料「陸、倫理課題」。
3. ﹡劉世閔(2005a)。淺談研究倫理(一)。教育研究月刊,139,126-128。
4. ﹡劉世閔(2005b)。淺談研究倫理(二)。教育研究月刊,140,139-141。
5. 另可參考余漢儀等(1998)。危險與秘密—研究倫理。臺北市:三民。
 
第17週
1/03  研究報告的撰寫與發表、教育學術論文引註格式
1. 潘慧玲(編著)(2004)。教育論文格式。臺北市:書葉書廊。
【繳交小組研究計畫報告(40%)】